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没那么牛的“牛娃简历”背后,是尴尬的育儿标准

  • 智商╮偏d1。
楼主回复
  • 阅读:27246
  • 回复:0
  • 发表于:2018/11/2 16:26:42
  • 来自:湖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龙山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这份简历背后,其实是孩子父母职场打拼的心酸。他们一定有过类似的经验,甚至有过被拒的经历。他们懂得排版,懂得视觉上的美学效果,那是因为他们做过太多类似的简历、方案、报告。


文1017字,阅读约需2分钟


▲5岁男童申校简历刷爆网络 涉事学校:未要求交简历 将按规招生。新京报“我们视频”出品


这两天,一份“复二代”五岁娃的简历爆红网络。据称,这个五岁小朋友的父母都是复旦大学毕业生,目前在外企担任高管。为了让孩子入读国际学校,父母设计了这份简历。


简历显示,这位小朋友两岁开始听并跟唱诗歌,五岁会背百首古诗,英文书年阅读量超过五百本,四岁半开始学钢琴,围棋取得11级证书,曾游历长三角各省市,去过日本和印尼等国家……



▲简历截图。


▲简历截图。


许多网友看过这份简历后表示要跪,甚至认为自己一辈子也比不上这孩子,当然也有人质疑这份简历其实也没那么强。


其实,每份“简历”的背后,都划定着“育儿标准”。许多人将这类“育儿标准”视为中间收入阶层的盲目攀比,多少是一种误解。攀比源自虚荣,而不少中间收入阶层面对的却是实实在在的困局。


这个困局的关键,也不仅仅在于中间收入阶层的脆弱。上有老下有小,中年失业危机,房贷车贷压力,随时因病返贫……这些都是客观存在,但并非育儿压力的全部。问题还在于,这个阶层普遍有着较高学历、良好工作和较为宽广的视野,希望给孩子更广阔的空间,但收入往往跟不上眼界,投入跟不上期望。


这种不上不下的尴尬,真正的有钱人不会有,没钱的人也不会有。



▲图/视觉中国


当许多人对这份“最强简历”表示惊叹时,我倒有一种莫名的悲哀。这么漂亮的简历,眼熟的模板、娴熟的排版、清晰的条理,什么人才会做得出来?


没文化的人做不出来,初入职场的菜鸟做不出来。但是,真正的有钱人也做不出来,因为他们根本不需要做。


这份简历背后,其实是孩子父母职场打拼的心酸。他们一定有过类似的经验,甚至有过被拒的经历。他们懂得排版,懂得视觉上的美学效果,那是因为他们做过太多类似的简历、方案、报告。他们靠努力在大城市赢得一席之地,跻身中间收入阶层,现实不允许他们后退。


也正因此,中间收入阶层的“育儿标准”,也是“杂交”的产物。家长在“让孩子放飞天性快乐成长”和“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摇摆,妄求一个平衡点。前者是源自其知识体系带来的认知,后者则源自他们眼中的现实和对未来的判断。


所以,你会在“育儿标准”里见到各种素质教育的影子,琴棋书画、模型与手工、游戏与编程,还有各种运动和旅行。但与此同时,这一切都不是“潜移默化”“细水长流”等理应的教育形态,而是被赋予了极强的目的性。


学琴为了考级,学棋为了考级,考级为了升学,日后留学也为了一份好工作。即使很多家长心知肚明,目的性越强,就越会失去学习的意义。




▲图文无关。图/视觉中国


前几年有个统计,国内外顶层富人家庭的孩子,学习艺术专业的比例相当高,创意性和开拓性专业的情况也差不多。他们有足够底气为之付出时间,甚至当做事业。相比之下,中间收入阶层在这方面显然保守得多,即使子女手握各种乐器、棋类的级别证书,他们也不会将之视为子女未来的事业方向。他们更看重的选择,当然还是医生律师公务员之类。


一份并不算强的“最强简历”,暴露的恰恰是中间收入阶层并不足够的底气。


文/叶克飞(专栏作家) 编辑 博阳 校对 王心

关注同城热点 获取最新资讯 点击查看更多本地热点话题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