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牛!湖南日报今天整版重磅推介龙山非遗保护工作

  • くつ沵彵媽嬡過莪 、庅
楼主回复
  • 阅读:1285
  • 回复:0
  • 发表于:2018/12/18 14:03:37
  • 来自:湖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龙山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龙山,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北边陲之地,地处武陵山脉腹地,连荆楚而挽巴蜀,自古有“湘鄂川孔道”之称。

巍巍武陵山贯穿其境,悠悠酉水河纵横其间。千百年来,土家族同胞在群山之间、大河两岸生生不息,创造了灿若星辰的土家族文化,蔚为壮观。



国家级非遗项目土家族梯玛歌代表性传承人彭继龙



当梯玛唱着梯玛神歌,亦步亦趋跳起八宝铜铃舞时,让人油然而生一种与远古对话的神秘和庄重;当欢快清脆的“咚咚喹”响起时,跳跃的音符从小小的竹笛中浸透到每个人的心里;当身披茅草的毛古斯们迈着远古的步子跳上舞台,仿佛瞬间穿越了千年时空;当缠绵悱恻的木叶情歌唱起来时,万般离愁别绪涌上心头;当万人齐跳摆手舞、唱起摆手歌时,那是一种团团圆圆的美好向往……


此情此景,那山那水,让人心神荡漾。这片神奇的土地,有着多么美丽的风景。



保护,留住民族文化根籁


大摆手

11月23日,在里耶古城举行的一场非物质文化遗产座谈会上,土家族摆手舞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张明光乐呵呵地与在座的几十位非遗传承人分享自己的“非遗经”,从创作经验到带徒心得,老人家说得眉飞色舞。

“跳了一辈子摆手舞,唱了一辈子摆手歌,现在真是赶上了好时候。”已经81岁的他,仍然记得多年前工作人员来到家里与他讨论摆手舞时的情景。“我当时就觉得,我们民族文化的春天来了。”说这话时,张明光眼里满是激动的光芒。

张明光所说的事情发生在2006年。2006年10月,龙山县委、县政府召开了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普查工作会议,普查工作相关的县直单位负责人和各乡镇(街道)党政一把手及文化专干参加了会议,会议对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普查进行了全面的安排部署。

大规模的普查就此展开。这次普查共找出土家族梯玛歌、土家族打溜子、土家族摆手舞等200余项非遗项目。县里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的非遗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当时的县文化局负责办公室日常工作,非遗保护中心也应运而生。这为龙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毛古斯舞是土家族古老而原始的舞蹈,是舞蹈界和戏剧界公认的中国舞蹈及戏剧的源头和活化石。

经过接下来十多年的努力,目前,该县已建成了四级非遗名录及代表性传承人体系。


国家级非遗项目毛古斯代表性传承人彭南京

全县共有206项非遗项目被列入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包括国家级项目6项、省级项目15项、州级项目61项和县级项目124项;共有226人(不含已逝的26人)被列入四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录,其中包括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7人,省级11人,州级75人,县级133人。

这些非遗传承人成为了龙山县上下重视的珍宝,县政府专门设立民族文化保护专项资金,纳入县财政预算,每年不低于50万元,并逐年加大投入。代表性传承人都有津贴: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年津贴4.8万元,省级年津贴2.4万元,州级年津贴1.2万元,包括县级代表性传承人每人每年都有3000元的津贴,这在湘西地区都是独一无二的。

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得及时保护,龙山县成为名副其实的土家族文化艺术宝库。2008年12月,该县靛房镇、农车乡、苗儿滩镇、兴隆街乡被国家文化部分别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即土家族打溜子之乡、土家族摆手舞之乡、土家族织锦之乡、三棒鼓之乡);2011年11月,龙山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土家族摆手舞之乡”。



传承,经典永续历久弥香


甲子顺锦

2017年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建州60周年,来自龙山的一幅长60米的土家织锦吸引了世人的目光。这幅名为“甲子顺景”的艺术珍品,是有史以来最长的土家织锦,这是土家织锦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刘代娥等8名艺术家,用了9个月时间织成的,其制作之精美、想象力之丰富令观者无不惊叹。


土家织锦民间称为“打花”,传统织锦多作铺盖用,土家语称为“西兰卡普”,意思为土花铺盖,采用“通经断纬”的方法挑织而成。 

刘代娥的家在苗儿滩镇捞车河村,她在家里开办了一个土家织锦技艺传习所。那幅著名的《甲子顺景》便诞生在这里,这里不光是她的创作基地,也是她的教学基地,传习所建成使用10余年,有上千人参加过培训,不光有本地的姑娘媳妇,也有其他乡镇村庄的人,甚至有不少高校学美术、设计等专业的师生慕名而来,土家织锦这一古老技艺在传承中焕发出夺目的光彩。2011年,刘代娥的传习所正式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像这样的传习所,龙山共有22个,该县支持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建立传习所或传承人工作室,每年支持建立2—5个,每个传习所或传承人工作室支持资金1-2万元,由县旅文局组织实施,支持资金纳入县财政预算,力争5年内实现所有重点项目都有一个较规范的传习所的目标。


国家级非遗项目土家族咚咚喹代表性传承人严三秀

不仅如此,龙山县多年来一直坚持开展“民族文化进机关进校园”活动,土家族摆手舞、毛古斯、打溜子、咚咚喹等非遗项目为内容的艺术大课间活动和土家语、汉语双语教学纷纷上演,传承人们带着自己的独门绝技,给广大干部群众传经送宝,整个社会爱护民族文化、尊重传承人的氛围日渐浓厚。


龙山县靛房小学学生吹奏咚咚喹

就在今年,龙山县下发了一份《关于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机制的通知》,这份文件明确要求要建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性保护、传承激励、培养培训、考核评价等四个机制。其中提到,要探索建立代表性传承人带徒授艺以奖代补制度,鼓励各级代表性传承人收徒传艺。



龙山县第四届三棒鼓擂台赛上,参赛选手表演抛刀绝技。三棒鼓又名花鼓,是流行在湘鄂西龙山、来凤一带的一种古老的地方曲艺。 



龙山县第四届三棒鼓擂台赛现场

在11月30日结束的龙山县第四届三棒鼓擂台赛上,32岁的肖昌永和70岁的师父杨志义同台献技,他击败众多好手,夺得“金鼓王”称号,成为该县历史上最年轻的三棒鼓金鼓王,他的师父也老当益壮,代表湘鄂情三棒鼓代表队夺得团体第三名。


龙山历史上最年轻的三棒鼓金鼓王肖昌永(左)

握着奖杯的肖昌永紧紧搂着师父的肩膀,笑呵呵地接受采访、合影留念,一老一少四目相对之时,眼神里流露出满满的快乐与幸福。正是在这亲如一家的传承中,龙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延续着千年的脉络,历久弥香。



发展,创新融合迎来新生


一年一度的洗车河舍巴节上,演员群众齐跳团圆大摆手舞。摆手舞是土家族古老的传统舞蹈,集舞蹈艺术与体育健身于一体,有“东方迪斯科”之称。

“福石城中锦作窝,土王宫畔水生波。红灯万盏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清代诗人彭施铎一首《溪洲竹枝词》,写尽了土家族摆手舞的盛况。

这一盛景在龙山一年一度的舍巴节里得到重现,千人甚至万人大摆手,当地土家族群众跳啊,唱啊,共庆这盛世年华。这不光是摆手舞的盛景,更是龙山民族文化的盛景,非遗精品在不断地保护、传承和创新中百花齐放,焕发出勃勃生机。



土家族打溜子。打溜子是土家族地区流传最广的一种古老的民间器乐合奏,由溜子锣、头钹、二钹、马锣组成的打溜子乐队。

2008年8月,土家族打溜子《锦鸡出山》参加为时一个月的北京奥运演出。2009年11月,田隆信等4人应中央音乐学院特邀参加“世界音乐周2009——中国·新西兰音乐文化交流”活动。在第二届“守望精神家园——两岸非物质文化遗产月”文化交流中,土家族竹雕技艺作品《土家山寨》《土家凉亭桥》及龙山土陶16件工艺品赴台展出,土家族打溜子《锦鸡出山》、民歌《踩瓦泥》、土家族摆手舞《舍巴乐》等非遗节目于2011年12月6日赴台演出。2016年,田隆信带着他的土家族打溜子团队两次前往法国参加文化交流活动等等。10年间,该县非遗传承人参加州以上文化交流活动达200多场次,他们在国际国内的众多舞台上献技,尽情展现着土家族文化的非凡魅力。


龙山非遗传承项目受广大游客青睐

越来越多的传承人则把传统技艺与市场结合起来,更是取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肖昌永组建的湘鄂情三棒鼓表演队有20多个专业演员,他们不仅在舞台上熠熠生辉,还是当地群众婚丧嫁娶、红白喜事最受欢迎的表演队之一。土家织锦省级非遗传承人黎承菊组建土家织锦公司,创新研发电脑包、拖鞋、围巾等土家织锦生活用品备受人们欢迎,年收入可达上百万元。土家族竹雕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王仕辉所创作的竹雕产品也被私人、企业和博物馆收藏,个人也获得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称号。在龙山各大景区,非遗传承人开的店铺越来越多,表演的身影越来越多,他们正日益成为龙山文化旅游发展的“颜值”担当。


在保护、传承和发展中,龙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迎来了新生,唤醒了隐藏上千年的一抹抹浓墨重彩。那一朵朵盛开在武陵山上的非遗之花,必将万紫千红、越开越艳。


转自湖南日报

图片来源于县委宣传部

关注同城热点 获取最新资讯 点击查看更多本地热点话题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