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转贴]清明——春天的美丽仪式

  • 新山里人
楼主回复
  • 阅读:985
  • 回复:1
  • 发表于:2011/4/5 12:35:44
  • 来自:浙江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龙山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清明节,在我的印象中总是显得那么清冷、凄切。唐代诗人杜牧有首七言绝句《清明》,千古传唱,似乎奠定了清明节悲情的基调。宋朝的诗人高启也写了一首清明诗,把清明的悲切渲染得更加浓重:“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千百年来,让整个民族都沉浸在一种思念亡魂、缅怀先人的氛围之中。
不可否认,清明节是千百年来恪守的扫墓祭祖、瞻仰先人的日子。据传,清明节原分为寒食节和清明节,而寒食节是为了纪念先秦志士介子推的。也许是因为这些凄美的传说吧,所以后来有人把清明节的基调定位为凄切悲凉,以致我们现在只记得清明节祭祖的仪式,而把它的其他内容忽略了。绝大多数人总是认为,清明之时,回乡扫一扫墓,表示一下祭拜先人的意思,就算是过清明节了。不过,既然现在清明节已经作为国家的法定节日,就应该赋予它一定的文化、民俗以及生活的内涵,那么,回顾一下古人如何过清明,倒是很有必要的。
其实,在古人的眼里,清明者,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是极富诗意的节气,也是一年之中最好的季候了。据民俗学家研究认为:在唐代之前,寒食与清明是两个前后相继但主题不同的节日,前者怀旧悼亡,后者求新护生;一阴一阳,一息一生,生死并置,显示出清明节丰富的文化内涵。清明扫墓与踏青,本来是两个不同的文化主题,但在传承过程中慢慢融为一体,并不断地被赋予特定的文化意义。
至唐代开始,寒食与清明并列放假,不同时期分别有四至七天的假期。而到了宋代是生活日趋商业化的时代,也是民俗向娱乐方向发展的时代。为了让人们能够在清明扫墓、踏青,特地规定太学放假三日,武学放假一日。流传千古的《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就是当时盛世清明的图景。在古代,扫墓是清明节很重要的节日活动,还有郊游踏青、荡秋千、踢毽子、拔河、放风筝等等亲近自然、张扬生命力的活动。而在有关清明诗词中,我们读到更多的是赞美春天、亲近自然的描写,完全不似杜牧所表达的凄凉悲切的情调。
唐代大诗人王维的《寒食城东即事》写道:“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描绘了人们在清明节纷纷走出户外,踢球、荡秋千,十分热闹。而另一个唐朝著名诗人欧阳修给我们描绘的是一派春天的景象:“南国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白居易则在清明节写下“留饧和冷粥,出火煮绿茶”的诗句。清明节生火品茶,佐以麦芽糖、冷粥,想必别有一番风味。
到了宋代,著名词人柳永笔下的清明节更加热闹,既有音乐助兴,又有踏青出游,简直就是一场春天的嘉年华会,他写道:“乍疏雨,洗清明。风暖繁弦脆管,万家竞奏新声。盈盈,斗草踏青”。此外,清明节还有插柳枝,赏杜鹃等活动,也受到诗人的歌咏,让人感受到清明节的独特魅力。
清明不但是一个节日,更是一个节气。清明处早春三月,春光明媚,万物复苏,气候宜人而到处生机勃勃。农谚说: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清明节,命蚕妾、治蚕室,正是说的这个道理。所以,对于我们这个农业大国,清明节还是一个农耕的好季节。
因此,清明节应该是春天的美丽仪式,充满对生命的祭奠与感恩,其文化意义类似西方感恩节。有助于在古人与今人、前人与后人之间,建立和谐的代际关系,进而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同时,清明节也是生命飞扬激发的季候,人们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可谓顺应天时,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中,自由地吸纳大自然纯阳之气,享受春天的无限清明。
  
  • 相识有缘
  • 发表于:2011/4/5 20:42:08
  • 来自:湖北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清明季节,既是我们祭祖的时节,也是赏花的季节...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