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三棒鼓研究之二

  • xukong
楼主回复
  • 阅读:1518
  • 回复:2
  • 发表于:2012/12/8 8:48:18
  • 来自:湖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龙山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别让民族文化传承变味

Xukong 



《〈土家三棒鼓〉读后感》就《土家三棒鼓》(见《恩施日报》201111日第6版)一文中的记叙兼说明性的几个自然段,大胆地阐述了不才的肤浅看法;本文则希望别让民族文化传承变味,而就其中的21首三棒鼓词来谈一谈。

三棒鼓悠久,来自土家族,百代相传天涯走,绝技前人留。

这一首,将第二句的“来自”换成“咱们”,并与第一句位置互换。这样,“百代相传”与“三棒鼓悠久”就衔接得更加紧密,表意也更集中。若再严格一点来讲,“天涯走”也不如“江湖走”好,因为“天涯”重在指“远”和表示“决心之大”;而“江湖”则重在指“宽”,尤其是能与“跑(走)江湖”的“职业”特点相吻合,即以卖艺(此处指三棒鼓演唱)为生计的。还有就是古来交通不便,比较而言,只能走得“宽”而不会走得“远”的。

手抛刀与棒,耍出新花样,边打边抛又边唱,出口能成章。

第一句中的“与”字应改为“或”字,因为刀与棒不是一个三棒鼓艺人能同时抛得了的;第三句中的“边打边抛”从严格意义上也即从实际情况来讲,“打”与“抛”应该互换一下位置;末句“出口能成章”的“能”本也可以,如果要加大赞美他人或自感欣慰的力度,可用“就”字。

客往来凤过,到三棒鼓窝,队伍庞大人又多,演遍川湘鄂。

这一首表意含糊,“队伍庞大人又多(严格地讲,重复了)”是指“客”还是指“三棒鼓艺人”?不明确。前三句意思衔接得很紧,这个“队伍”应该是由“客”组成的;但是,“演遍川湘鄂”需要的三棒鼓艺人就应该有很多,否则的话,就是演出历时之长久了。所以,这还是让人费解。再说,“到三棒鼓窝”的节奏是不符合要求的,也不好唱。因此,将其改为“到了花鼓窝”,存在的问题就解决了。如果为了保留这首唱词的内容,可将其分作为两首:

1、客往来凤过,如果图享乐,则请参观花鼓窝,一定有收获。

2、花鼓艺人多,队伍好几拨,领导重视给场所,演遍川湘鄂。 

尽管这样,“客”还是宽泛了些,应该确指为好

花鼓进新房,新居辉又煌,发财发得轰轰响,钞票用箩装。

 “新居辉又煌”是已然之事,不是“花鼓进新房”而才有的,“花鼓进新房”并无这般神奇力量,只是来庆贺一下,增添一些喜的气氛而已。因此,不如将它改为“贺喜(祝福)多吉祥”好。末句“钞票用箩装”与事实不符,还不如“钞票用柜藏”好,更不如“钞票存银行”好啊!

子孙个个好,富贵又吉祥,应考顺畅中皇榜,国家的栋梁

首句末尾的“好”字,与后三句末尾的“祥”、“榜”和“梁”不押韵,应将“好”字改为“强”字。这可能是作者的疏忽所致吧。第三句语言缺乏时代气息,不如“应考成绩排头行”或“考试成绩很理想”好。此外,末句的结构不对,宜将其中的“的”字改为“一”字。

一对好鸳鸯,青梅竹马玩,乖乖新娘乖乖郎,地久又天长。

第二句末尾的“玩”字,与其他三句末尾的“鸯”、“郎”和“长”不押韵。但是,这是允许的,因为在咱们土家族聚居的地方,人们对“an”和“ang”是分不清楚的。不才也只好为此开开绿灯了。这,恐怕就是对民族文化的一种传承方式吧。正因为这样,祝寿时开头的唱词“花鼓到寿堂,与寿星陪伴,寿星寿长如南山,福如东海洋。儿孙四同堂,世代状元郎,个个朝廷做命官,百姓享安康”,也存在这种情况。此不赘述。但是,“与寿星陪伴”和“世代状元郎”还有另外的不妥之处,即前者结构不合要求,不好唱,应改为“陪伴寿星玩”;后者语言缺乏时代感,尽管这里用的是比喻。

人无千日好,风大树吹倒,红花叶子百日掉,做梦踩断桥。

“人无千日好”不好理解,是指人的身体无千日好,还是指人与人相处,相互之间的关系无千日好呢?经常情况下,往往指的是后者。如果从身体方面讲,“人无千日好”太绝对了,因为有的人接连好多年都身体很棒。再说,就是身体“无千日好”的人,也不一定都要死去,与后两句的意思不相吻合。“风大树吹倒”也太绝对了,因为还有“风大树吹偏”和“风大树未倒”的哩。这两句的实际意义蕴涵着“不一定怎样”。而后两句也不是无隙可击的,即“红花叶子百日掉”有不有意外情况即不掉的,苏东坡“菊前露丑”的事就值得我们借鉴;“做梦踩断桥”,就说这梦很灵验的话,那么还得看是谁做梦和梦中到底是自己还是他人踩断桥,不能一概而定。总起来说,前后矛盾,意义衔接不起来。当忌也。

一场暴风雨,吹倒千年树,含笑九泉离世去,人生大结局。

尽管我们能够理解“一场暴风雨,吹倒千年树”,是指某老年人因一场大(急)病或什么的而与世长辞了。但是,把染病比喻为“暴风雨”还是欠妥的。因为“暴风雨”的比喻意是指声势浩大的社会活动,如革命的暴风雨。如果某老人在某次声势浩大的社会活动中辞世,这样唱自然是很合适的;而现在,三棒鼓艺人在追悼死者的场合里,往往不会遇到这种情况。也就是说,这是不能通用的。还有就是假使硬要这样用,那么中成年去世者是不够资格的,还是不用为好——这是前两句存在的问题。而后两句呢?从“含笑九泉”来看,死者没有什么汗颜的;从“大结局”来讲,这可能是作者或演唱者从电视连续剧的最后一集来引用的,可是这样的引用貌合神离,不是恰到好处的。我们知道,这“大结局”往往是以正义取胜而告结束的,是大快人心的,很有褒义色彩。再说,并非所有电视剧的最后一集都称为“大结局”的。而人总是要死的,这是自然规律,谁也不能抗拒。细品“人生大结局”,我们就会觉得这人死得好!这不是在委婉地咒骂死者吗?这样的唱词,哪里突出了悲情感呢?其实,要突出悲情感,也必须因死者的情况(病历、年龄、社会关系等)不同而不同。在此,不才奉献一首私下认为很富悲情感的三棒鼓词,即:人世最惨凄,死别和生离,在生总能到一起,死别永无期。仅供同仁们参考。

如果唱韵脚,没得多的说,各种韵上莫扯伙,出门不得泼。

“没得多的说”是紧承第一句,大概是指韵脚不多吧,从第三句“各种韵上莫扯伙”来看,那么韵脚又多,这样就显得前后矛盾。笔者拟将“没得多的说”改为“必须都掌握”,如何呢?

韵脚不会分,硬要学才行,一唱唱个翘翘韵,那才丑死人。

“硬要学才行”之后,一般应该从学有所得方面来启下,即将后两句写成“学到韵脚分得清,方可出得门”就意思连贯些。如果要保留后两句,那么可从学的反面出发,将“硬要学才行”改为“不学不得行”,前后的意思就连贯起来了。不过,“翘翘韵”虽有此说法,但不如说成“拗子韵”好,因为除了两者都通俗以外,“翘翘韵”容易让人理解为叠韵(方言为“重重韵”或“舵舵韵”),而“拗子韵”则不会让人有这样的理解。

 或唱么子韵,四句要摆抻,五赶七要赶均匀,多句都不行

前面,大师不是说过唱词必须“简洁”、“通俗”吗?这一首的第三句是什么意思?“五赶七”怎样理解?“要赶均匀”又如何领会?不才茫然矣。“五赶七要赶均匀”并没有反映出是几句,“多句都不行”则涉及句数的多少,这显然与其前一句连贯不起来。当然,结合第二句“四句要摆抻”来看,句数是多少毫无疑问了,但从其常识来看,三棒鼓词一、二、三、四句的字数分别为5575,这怎么赶得均匀呢?由此看来,作者应加以注释为好。恐怕很难注释清楚啊!还有,“或唱么子韵”中的“或”字,表示选择,不妥帖,改成“不管唱啥(何)韵”为好。因为,既然首句是讲韵的,何不就在“韵”上作文章,跟上这样的后三句,即“首句作决定,末尾一字唱出声,后面再遵循。”这样,结构紧凑,表意也很明晰,何乐而不为?再讲“四句要败抻”吧,不才知道,这是用的方言,方言里面有的音很难用合适的汉字来表示,但能够用比较合适的汉字来表示的最好还是尽量满足这一点。“抻”是拉的意思,与“摆”结合起来,还是“摆”或“拉”的意思,因此建议这个“抻”字改写为“撑”可能会好一些……其实,干脆把“四句要摆抻”改为“四句要通顺”是恰到好处的,因为“要通顺”不仅指四句读唱起来要都顺口,而且也指这四句的意思相连通畅。而“四句要摆抻”就不一定了。如旧司乡有一位名叫周幺哥的人,生前唱过这样一首三棒鼓词“文明礼貌月,全国大团结,猪走直路马走斜,莫把人看白。”从方言来讲,这首三棒鼓词是很押韵的,四句摆抻没有?摆抻了,但这四句的意思却各是各的,连贯不起来。由此,不才想道:承传民族文化并不是要刻意追求“下里巴人”,随着中华民族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来一点“阳春白雪”也未尝不可。该文中不是说“其中广泛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吗?若真能如此,即是“阳春白雪”也。再说,难道“四句要通顺”还不好理解吗?这样看来,这四句便可写成“不管唱啥韵,四句要通顺,意思连贯要当心,不要乱弹琴。”同仁们肯否?

该文说:在韵脚中大部分言词都用方言土语,但要俗而不陋。如形容倒霉人:

俗话没讲错,背时瞌睡多,坐下眼睛闭一会,鼻子吹牛角。

很显然,第三句非韵,改成“只要有空想坐坐”,问题就解决了。

本来人就穷,尽遇甲壳虫,天下大雨打灯笼,点子邪到功。

第二句的“尽”字不如用“又”字好,“甲壳虫”表意含糊,容易让人理解成为“甲虫”(鞘翅目昆虫的总称,身体的外部有硬壳,前翅是角质,厚而硬,后翅是膜质,如金龟子、天牛、象鼻虫等)。按常理来说,这一句应该是说“懒”的,即本来就穷,又加上懒。如果要保留这样的意思,不如把这一句改成“又是一懒虫”好。但是,这样一改,与后面的内容又连贯不起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将此句改成“计划常落空”大概可以吧。第三句顺序不对,明明“天下大雨”何必去“打灯笼”呢?应该是先打着灯笼再碰上天下大雨的意思,为了把这种被动关系表示出来,换一句人们常常用来表示背时人说的话,并将其按三棒鼓词的要求写成“子牙卖面遇狂风”,就很贴切。“点子邪到功”也欠简洁明了,可改成“背时到哪功!”

该文还说——有时还结合歇后语,如:

四两当半斤,落雨当天晴,十五只桶下吊井,蚊子咬木人

不才比较喜爱歇后语,但是只看得出后两句是歇后语,前两句则不是。从这四句来看,一、二、四句都能表达“认错了”或“错了”的意思,第三句则表示人的“心思不定”,因此整首词的内容不连贯,不才将此改为“吏字当作史字认”,来勉强凑合一下。

有雨天边亮,无雨顶上光,先扯火闪雷后响,等水来打汤。

第三句中的“先扯火闪”改为“火闪先扯”,以便与“雷后响”的顺序一致。其他几句就不做深究了。

早晨天发霞,等水来煮茶,黄昏发霞是古话,干死夜蛤蟆。

   第二句中的“煮”本来也可以,但是用“煨”字更口语化,也即更通俗。第三句很勉强,“黄昏发霞”能是古(俗)话吗?绝对不是。这里,出现了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即能不能将一句完整的古话拆开用。不才认为不能拆开用。如“黄昏发霞,干死蛤蟆”这是完整的一句古(俗)话,而不能说“黄昏发霞”是古话。同样的道理:“一失足成千古恨”是句完整的古话,而不能说“一失足”或“一失足成”是古话,也不能说“千古恨”是古话。其实,将“是古话”改成“雨难下”就行了,这可能是作者一时没有想到的吧。此外,像这样的一首词里,因前两句与后两句的内容是并列的,第二句末尾的“,”应该用“;”。

出于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敬畏,以及对土家族文化的酷爱,毫无顾忌地谈了谈自己的肤浅看法。恳望专家们不吝指正。至于有哪些过激之语,则寄望作者和编辑先生们海涵。

 

 

 

 
  
  • 龙的传人
首席版主首席版主
  • 发表于:2012/12/12 18:44:08
  • 来自:湖北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 它的名字就叫中国

古老的东方有一群人 他们全都是龙的传人

巨龙脚底下我成长 长成以后是龙的传人

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 永永远远是龙的传人

  
  • 伤秋部落
  • 发表于:2014/2/23 19:48:24
  • 来自:上海
  1. 板凳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楼上对三棒鼓定死季度热爱,深度剖析,但人各有见,所见不同啊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